特级技师张照亮:用平凡心成就非凡事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在爱游戏官方网站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金属功能材料分公司(以下简称:川仪金材),就有这么一位“择一事终一生”的人——张照亮。没有名校毕业的学历,没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也没有殷实富饶的家境,有的只是对技艺的执着、对工作的热爱、对攻坚克难的痴迷。二十余年来,他以一名基层维修工人的身份起步,一路突破自我,如今已获评为重庆市特级技师,截至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
扎根一线,燃烧青春,延续川仪梦。1984年,张照亮毕业于川仪开办的技工学校——四川仪表总厂技工学校,至此与川仪结下了不解之缘。张照亮的父母原是响应国家号召内迁而来的公司职工,妻子也是上海内迁职工子女,因此他总说“父母一代已经将他们的青春奉献给了川仪,如今轮到我们接棒去圆川仪梦、中国梦了。”二十几个寒来暑往,张照亮始终深深扎根在维修一线,设备维修现场总是能轻易捕捉到这个忙碌而熟悉的身影。
脚踏实地,水滴石穿,积累在平时。“学技能、长本事没有捷径可走,功夫在平时。”每当有人询问张照亮自我提升的秘诀时,他总是这般说。刚进入公司时,只有技校学历的张照亮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在一线岗位上做一名出色的技术工人。从钳工基本功的练习到大型机械的维修,再到自制设备的设计,每一位老师傅都是他的老师,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说“打破沙锅问到底”就是他当年最真实的写照。
多年来,无论是操作环节还是技术层面,他总是有着“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勇气和决心。正是对技术的这份热忱和执着,使他掌握了多项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今的他对产品的构思设计、绘图加工试制、工装模具设计等各个工序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全然成为了一个融理论与实践于一身、集设计与制作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复合型技术人才。他参与设计了复合材料生产线各类工装模具和非标设备、新产品工艺试制;积极协助技术部和生产部门,与工作室成员一道开发了“异型复合电接触丝材”成型专用模具和产品试制;开发了“片式电阻”精密开槽加工模具、设备和产品试制;开发了陶瓷封装材料、铜铝复合材料、熔断器材料等工艺装备。
面对如今的成绩,张照亮并没有满足,他心中很明白:公司现代机械设备种类越来越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汲取现代化新知识,才能更加全面掌握维修技术,以便从容应对各种设备问题。
执着坚韧,迎难而上,遇事敢担当。在一次外商新产品的试制工作中,其中一个规格的带材尺寸小、带子薄、材料质地软,在剪切过程中很容易被拉变形或被拉断,哪怕是用国外进口的高精度纵剪也无法生产。由于当时没有1mm规格的刀片,而购买进口刀片周期长、价格贵且收卷张力太大,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张照亮毫不迟疑地“啃起了硬骨头”,他基于现有设备生产能力,在六轴纵剪上进行试制,对设备部件进行了改装,在确保收卷张力符合要求的同时对原有装刀方式进行了多次改进,最终使得剪切后实测宽度尺寸精度达到了0.01mm,远远超过了客户对尺寸精度0.05mm的要求,并且完美解决了带子被拉变形或断开的问题,因此得到了外商客户的高度赞扬。
几年前,车间接到加工铂金搅拌棒其中的金属钼件,需要在金属钼棒上打很多直径为1.6mm的小孔,且深度要达30mm,孔的两头还有气槽,由于金属钼本身对刀具的磨损很大,加工时由于工艺要求还不能加冷却液,因为存在很大难度。得知此情况,张照亮当机立断,迅速展开分析测试。他几番对比,决定采取用普通钻头加合金钻头共同加工的方法。因普通钻头硬度低但韧性好,在钻孔开始时使用能经受气槽对钻头的撞击和震动;在钻孔的中间过程选用硬度高、抗磨损性好但韧性相对不好的合金钻头来减少磨损,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这样的“硬骨头”张照亮不知已“啃”下了多少,与他相熟的老同事都调侃道“就没有我们张师傅啃不动的骨头。”
汇聚合力,培养队伍,扬工匠精神。2012年,川仪金材以张照亮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首席技师工作室。他带领着工作室成员相继攻克了多项异形复合丝材新产品配套工装模具设计、异形复合生产线自制设备设计及改进中的疑难问题。“工作室主要是两大功能,一是破解技术难题,二是培训技术人才。”张照亮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技术传授给新进员工,常与同事互相交流、学习,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人练就绝活,为公司培养一支具有过硬技能的高级技工人才队伍。张照亮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我的梦想是国家能重视对蓝领工人的培养,着重培养工人的实际技能,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让工人实现中国梦!”
用心专一、持之以恒,是古往今来成就一番事业的必备品质。像张照亮那样,始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保有热爱、坚守和专注,那么,这颗工匠精神的种子终究会结出不甘平庸、不负光阴的累累硕果。